解读 《医疗器械管理法》列入立法规划!

  新闻资讯     |      2024-03-01 21:21

  近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这份今后5年立法工作的“总蓝图”明确了三类立法项目。在医药领域,除此前已在推进的药师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医疗保障法外,还

解读 《医疗器械管理法》列入立法规划!(图1)

  在我们深入探讨这一立法的意义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何需要《医疗器械管理法》。

  早在本世纪初,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还处于相对“混沌”的阶段,国家出台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此后,以此为法律基线,针对医疗器械从研发、生产、经营、上市后监管等全流程,我国制定了大量法规以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关于发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公告》(2015年第102号令)、《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控制与成品放行指南》、《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总局令第29号)等。

解读 《医疗器械管理法》列入立法规划!(图2)

  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及下属器审中心已颁布逾百份法规、规范性文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并且相关单位制定了国家、行业、企业、地方级别的数千项标准。为医疗器械监管打下了基础。但是,随着行业的飞速发展,这一法规体系已经显得不够完善。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我国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14)的基础上,陆续制定了大量的法规和标准,以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这些法规和标准仍然无法与法律相提并论,因此执行和约束力都相对较弱。

  医疗器械分类复杂:医疗器械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从高度技术化的手术机器人到常见的医用敷料,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在研发、生产和经营等方面存在差异,难以统一管理。

  创新产品缺乏审评标准:中国的标准体系往往无法与国际标准保持同步。这导致了在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在创新产品涌现的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从而难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审评标准不统一:医疗器械根据风险分为不同类别(Ⅰ、Ⅱ、Ⅲ类),其中Ⅰ类产品在地级市药监局备案上市医疗器械法律法规,Ⅱ类产品在省级药监局申报,Ⅲ类产品需在国家药监局申报。但不同地区的审评标准存在差异,甚至出现“放宽”的情况。这为产品上市后的安全监管埋下了隐患。

  此外,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责任感不足以及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也是当前医疗器械监管领域的挑战。

  医疗器械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的产品,因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医疗器械管理法》的立法将为医疗器械监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法律级别监管:将医疗器械管理提升至法律级别,将增强法规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有助于更好地规范医疗器械市场,保障患者的权益。

  明确法律责任:在立法过程中,需要明确各级医疗器械监管主体的法律责任,确保监管体系的顺畅运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适应创新需求: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不断创新,新产品不断涌现。《医疗器械管理法》的制定应该考虑到行业的创新需求,建立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法律框架。

  提高行业整体质量:通过更严格的法规,可以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推动行业整体质量的提升。

  总之,《医疗器械管理法》的立法是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它将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患者权益,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在立法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确保法规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医疗器械产业的未来将更加光明,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也将更加可靠。我们期待着这一法规的出台,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腾飞注入新的动力!

  自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来,每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五年立法规划,每年还制定年度立法计划。通过制定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将需要制定法律的项目列入规划和计划,并列明提出法律草案的大致时间。立项是作出立法决策的重要形式。五年立法规划经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后报中央批准实施。